心理健康知识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都有着密切联系。
如何做到心理健康
首先,心理健康的制约因素如下:1.先天遗传的好坏,2.外界刺激的优劣,3.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4.心理保健服务的有无。
其中,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与自身的心态协调息息相关。因此,想要维持心理健康,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自我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01、良好的生活习惯
1.充足的睡眠
能自然清醒的睡眠是心理学上的“充足”睡眠,它能保证我们一天的精力充沛
2.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悦,降低不安。
3.写日记
找个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增加自我输出。
02、正确的自我认知
•不要极端思维
情况实际上也许真的“有点糟”,也许甚至“很正常”,但是你感觉到的是“非常糟”。该种思维方式是十分不可取的,要积极与他人沟通。
•不要过度归纳
一件事在进行中遇到了困难,不要立刻将自己归纳为不适合做这件事的人,从而阻止自己去做这件事。事实是,你确实在这方面有些不足,但还不至于完全无法进行。
•不要“应该”
我“应该”什么都会,我“应该”比同班同学都厉害,我“应该”数学很不错,我“应该”考试第一名,我“应该”很聪明。事实是,这些都不是真的,不是“应该”,而是“应该努力”。
•不要贸然下结论
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所谓的“读心术”,在自己心里假想对别人的看法, 所以对人充满抵触和憎恨。二是“预测术”,觉得命中注定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事实是,适当的“读心”和“预测”没有什么错,但要保持一颗积极开朗的心。
•人生并不只有一种
要培养“灵活有弹性”的心理能力,根据不同的情景去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同一情境下也拥有做出不同选择的可能性,更丰富的去经历和体验人生。
03、社交类心理小知识
1、【说话的艺术】: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不要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开心的事,看场合地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学会如何讲话,是成为社交达人的关键。)
2、【人脉交际8大心理定律】:诚信定律—人无信则不立;赞美定律—善赞美能博得人心;面子定律—给人面子才善社交;谎言定律—善意谎言助交往;忍让定律—忍让能创造和谐;刺猬定律—给彼此适当空间;互惠定律—让对方产生“负债感”;平等定律—人与人都是平等的。(这是解决社交问题的万能公式。)
3、【微动作】:“如果有人一直说个不停,你完全插不上话,掉个东西到地上(钥匙,笔之类的),你弯腰下去捡,然后开始说话。这样,你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打断对方,并且不被他发现。” (适当利用一些微动作,可以让你在交谈中掌握“主动权”。)
4、【富兰克林效应】:具体说来就是,当你找一个人帮你个小忙的时候,会让对方产生他喜欢你的心理,那些帮过你的人比你帮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适当的寻求别人的帮助可以增加好感度的。)

正所谓爱自己,从“心”开始。在遇到苦恼或者困惑时,可以向可信任的知心朋友诉说,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积极参加一些户外运动,及时地排遣烦恼,以免堆压成疾。